新聞資訊
NEWS據媒體報道,我國首個百兆瓦時鈉離子儲能項目一期工程投產,這是鈉離子新型儲能技術在全球的首次大規模商業化應用。發展新型儲能是我國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和關鍵支撐,對保障新型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以及推動綠色低碳轉型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全國多地加快新型儲能產業布局和發展。“十四五”時期以來,我國新增新型儲能裝機直接推動經濟投資超過1000億元。國家能源局此前先后發布《關于促進新型儲能并網和調度運用的通知》《關于做好新能源消納工作 保障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通知》,對當前我國新型儲能發展進一步細化了要求。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全國已建成投運新型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較上年同期增長超過210%。從國內技術路線看,鋰電占比達到97%,液流電池、壓縮空氣、飛輪、超級電容、綠電氣體等非鋰電儲能技術取得突破,平均儲能時長2個小時至4個小時的新型儲能裝機占比近3/4。
也要看到,我國新型儲能市場正處于快速擴張期,原材料價格波動較大、儲能電站建設運營成本偏高。破解難題,需多措并舉,按下發展新型儲能“加速鍵”。
加快創新驅動,培育壯大新型儲能產業。加快新型儲能領域安全性、持久性、經濟性、便捷性等方面探索,推動形成產學研貫通式發展,構建和完善以能源革命為背景、市場需求為導向、企業創新為主體、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新型儲能產業體系。重點圍繞新型儲能產業上下游重點環節和細分領域,加大對多元化長周期技術、全過程安全技術、智慧調控技術,以及全固態電池、非鋰電儲能等開展科研攻關,組織協同創新,加快場景應用,在標準規范體系建設、人才培養使用、成果轉化應用等方面加強行業管理并完善配套制度。
多“側”并舉,推進“源、網、荷、儲”一體化。在電源側,加快推進傳統火電節能降碳改造提升的同時,深化風光等新能源與新型儲能融合,提高新能源消納利用水平。在電網側,科學規劃建設新型儲能單元,規范新型儲能并網接入要求,發揮調頻、調峰功能,緩解電網阻塞和電源與輸電容量結構性矛盾,增強電力系統韌性。在負荷側,挖掘用戶端應用需求,按需建設負荷側儲能電站,推進“分布式新能源+儲能”參與電力輔助服務市場,提升新能源就地消納能力和電力系統經濟性與安全性。
優化價格政策,保障新型儲能市場運行穩定。優化電源側儲能購電放電價格政策,靈活運用共享租賃、容量補償等多種模式,提升新能源配儲項目綜合效益,有效降低發電企業運營成本,應對市場價格波動風險,推動“新能源+儲能”多元主體參與電力現貨交易促進市場出清。結合試點經驗,健全“儲能電量+容量價格”形成機制,探索建立電網替代性儲能成本納入輸配電價回收機制和電網側儲能電站競爭性電價機制,努力實現新型儲能設備單元與電力系統相匹配、技術功能與市場價值相統一、運營成本與投資收益相協調。
完善標準體系,引領支撐新型儲能高質量發展。依據國家《新型儲能標準體系建設指南》加快完善共性技術標準,科學制定新型儲能電站規劃、設計、建設、運行、安全應急等技術規范。同時,圍繞新型儲能研發創新、測試驗收、檢測認證管理等主要環節,協調相關主管部門積極開展新型儲能領域地方標準制定和修訂,支持行業協會、生產企業、科研院所等聯合研究制定新型儲能領域相關行業標準。加強新型儲能碳足跡核算標準相關國際交流合作,促進我國碳足跡背景數據庫建設和完善,助力綠電價值實現國際互認。